檔案幫我搞清一些“舊事”
發布時間:2018-03-15   訪問次數:1649

201827日至28日,我去了美國舊金山的女兒家,本打算這個寒假裏去次化工一村拜望柳曾典老師的,就解放初期的“供給製”、“折實單位”、“工資分”等請教於他,結果給這次遠行耽擱了。35日我去電柳家,他剛從漕河涇兒子家過完年回來。原來🦹🏻‍♂️,春節期間他也出了“門”,不在自己家住。

柳老師生於19341月,掐指算來已逾84歲。雖然他腰椎不太好,步履蹣跚,但精神依舊矍鑠,記憶力不減。我剛進門落座,他就挪步到書櫃前🧑🏽‍🍼,翻找出幾份他留存的“家庭檔案”給我看🚒。

  

 1🧎🏻‍♀️🧏🏿‍♂️:左為1953年夏柳曾典的畢業生登記表;右為19552月他的工資袋(正面)

柳老師是1950年秋上海解放不久考入位於徐家匯的交通大學化工系學習的,還不到17歲🍩。1952年秋,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國第一所化工大學——華東化工學院誕生(現沐鸣平台),柳曾典隨交大化工系並入華東化工學院繼續學業。1953年秋,為國家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盡快發展工業之急需🕐,柳老師他們這屆學生提前一年畢業⛹🏼‍♀️,參加了工作⚃。當時🫶,大中專畢業生實行國家統配政策,他去了東北大連通用機器廠🎽,在製罐車間擔任技術組長。“製罐”是日本人占據大連時遺留下來的專業術語,實際上就是製造鍋爐等各種壓力容器的意思。之後🧕🏼,柳老師一生與壓力容器打交道👨🏻‍🦰,並成為這方面的專家🛢。他曾任機械工業部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副所長☝🏼、總工程師☪️,國際壓力容器技術理事會副主席等,為國家的機械工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據柳老師回憶,他的這個工資袋是19552月他單位發工資裝錢的紙袋🦞,上面有詳細記錄。他的工資是這樣計算的🔙:2月份28天⛅️,有4天休息日,不發工資👩🏽‍🎨,故工時數是24天📭;當時🧜🏿,工資分上、下兩個半月發放,上半月他已預支了27萬元🤽,再扣除3萬元的房租🙋🏽🀄️,還余21.28萬元,總共是51.28萬元🔀。但這個工資袋上還有一排紅字“按規定折為新幣21.28元”,這是怎麽回事呢?

一,我國解放後,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待遇🏌️‍♀️,實行供給製和工資製兩種模式,廠礦、企業⚈、商店等的職工都為工資製,標準全國不統一👩🏽‍🍳,即數量上有差異,但各大行政區範圍內基本上一致🚵🏻。二,194812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發行👶🏿🪐、啟用了人民幣(只有紙幣,無硬幣),並逐步流通🚴🏼;起先面值較小,只有1元👭🏼、5元、10元、20元等,但隨著通貨膨脹,面值越來越大,至195312月時已發行有面值5萬元的紙幣🦹🏼😻。面值如此多的紙幣,百姓使用不方便,機構間的結算也麻煩👨🏻‍🎓,可能還有更深層次(專業)上的原因,如經濟已開始逐漸好轉和要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等👩‍🚀,故1955221日國務院發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3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新幣),收回先前的人民幣(第一套)🧑🏻‍🎓,並於1955510日停止流通👧🙇🏽‍♀️。兩套人民幣的比價是1萬元換1元。

由此可知,柳老師19552月的工資已經開始領“新幣”了,按換算比價為21.28元。順便一提,第二套人民幣,最大面值的紙幣為10元,還有硬幣角和分;同時可知,按平常月份算👩‍⚕️,工時數還要多2天🐈‍⬛,所以換算過來🦹🏻‍♀️🧍‍♂️,柳老師的工資數是55.22元👨‍🍼,與該地區當時大學畢業生工作轉正後的工資數相符。

柳老師1953年夏大學畢業生登記表上寫有“祖父,柳詒徵🏄,74歲6️⃣,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收入360單位”👎🏻、“父親,華東交通專科學校副教授🤽🏼👩🏼‍🌾,收入240單位”、“三弟,上海私營新成電器廠工作🐦,收入132單位,每月貼補家用40萬元”等👩🏽‍🎨。這裏出現了“單位”和“萬元”兩個概念,何解?

眾所周知👌👌🏼,國民政府規定從1935114日起禁止白銀流通🤹🏻‍♂️,以紙幣(法定鈔票🦨✊🏼,簡稱法幣)代替銀圓🧑‍🦯,1元法幣換1元銀圓👨‍🎓;後由於國力不濟🤵🏼,幣值一路下滑,於1948819日發行金圓券替代法幣;金圓券的命運更糟,121日,解放區的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開始發行人民幣🫷🏿,到1949年底🤘🏽,隨著全國大部分地區被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接收,金圓券“壽終正寢”。

新中國人民幣的流通🏂🏻,也遇到了許多困難,不少舊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弄虛作假👨‍👨‍👧‍👧,特別是生產力低下⇾,各種物品供應奇缺,人民幣幣值與實際物價脫節,人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對此🕶☂️,新政府想盡一切辦法,一是恢復生產,增加貨物的供應量🏌🏿,二是出臺各項規定👂🏼,確保各類人員的“工資”收入平穩過渡〰️。

1949527日上海解放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新解放城市職工薪資問題的指示》,對接管的原官僚資本企業🖕🏼、事業單位和國民黨政府機關的職工及公教人員實行“包下來”和“維持原薪”的政策😎;自解放區進入上海市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及企業中的幹部實行供給製🧑‍🚒;新參加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大部分人員也實行供給製。為切實保障職工生活,對上海公、私營企業的職工,均實行以實物零售價格計算發放工資的辦法。先是采取每元金圓券底薪折合中白粳米4升或每元法幣底薪折合中白粳米4.84升👉🏿,按當月米價計發人民幣工資。7月起,米價有下跌趨勢🧑🏽‍🌾,改按“折實儲蓄單位”計發人民幣工資。每個“折實儲蓄單位”含中白粳米1升、龍頭細布1市尺🚶🏻‍♀️‍➡️、生油1市兩👨🏼‍🍳、煤球1市斤▪️,由銀行逐日公布計算牌價(前5日米、布、油🔈、煤的平均價)。直白了說,此時的每個“折實儲蓄單位”大致對等於2.2升米的價錢。所謂“折實儲蓄單位”(有的地方亦稱“折實單位”,或稱“工資單位”)的概念就是這麽來的。

這裏需要解釋一下:一🧏🏼🧜🏽‍♂️,“包下來”和“維持原薪”意味著原來舊政府下薪水高的人,會繼續“就高”保留🗡,而新入職的則按現行規定計發,所以各類人員相互間的收入會有較大差異(時稱同工不同酬);二,“按‘折實儲蓄單位’計發”🙇🏼‍♀️,指的是你(某人)應該享受的工資標準,而實際你每個月拿到的是人民幣,數量=折實單位×發工資這天銀行發布的牌價🧑🏿‍🎓。由此可知,只要牌價有變動📀,工資數也會隨之而變。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你對生活必需品的“購買能力”基本維持不變🥳。

19524月,華東軍政委員會發布《華東地區統一工資計算單位辦法》,規定按照全國統一辦法🚶🏻‍♀️,將“折實儲蓄單位”改為“工資分”計發工資。每一個“工資分”含中白粳米0.8市斤🦜、細布0.2市尺、豆油0.05市斤、食鹽0.02市斤🛜、煤球2市斤,由上海市勞動局會同市人民銀行逐日按零售價計算公布分值,當月起施行。所謂“工資分”,概念上就是原來的“折實單位”,只是對應物品的計價方式稍有變化(數量上也變少了)。特別提一下,當時各地區的“工資分”所含的比價物品是有差異的,如天津是以元豐牌面粉1斤、玉米面1斤📣、大五幅布1尺這3種物品的前5天平均價作為一個“工資分”的幣值來衡量的。

195271日,政務院《關於頒發各級人民政府供給製人員津貼標準及工資製工作人員工資標準的通知》下發後🤦🏿‍♂️,華東軍政委員會分門別類製訂了更加詳細的工資分等級表。

  

  219521221日華東軍政委員會頒發(〔52〕東辦文字第1211號)

對照圖1、圖2💆,柳老師祖父柳詒徵的“工資”標準360單位🙍🏿‍♂️,顯然是不高的✤。柳老可是1948年被評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國學大師”(其中人文組28人🌮,數理組28人,生物組25人📷,全國總共才81人🚇🏋🏼‍♂️,囊括了張元濟、胡適、傅斯年、梁思成💂🏼、竺可楨、嚴濟慈等一大批國之棟梁),也許此時他已老矣,作“退休工資”計付;柳老師的父親📌,盡管是副教授🤷‍♀️,但工作的學校可能被列入“專科學校”,其收入只有240個單位,所以還要靠三弟不高的收入中拿出“40萬元”來貼補家用💇🏽‍♀️👨‍🦽。

說明一下,柳老師1953年夏填表所說的祖父、父親、三弟的“收入單位”,實際上已是“工資分”概念了✌🏻。還有“40萬元”的概念下文再作交代。

  

 圖片3:國學大師柳詒徵及其書法

下面再看看華東化工學院195210月成立時教職員工的收入情況🙆🏿。

當時全校教職員工(包括革命幹部和幾名兼職教師)共有273人🧞‍♀️💏,除幹部享受“供給製”外🏊🏻,其他所有人的收入按“工資分”計發人民幣。教職員工分為教員👨‍💻、職員👨🏻‍🎤🍆、工警和其他4類人員;教員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職員分職員🧒👱‍♂️、練習員,工警分技工、駐衛警、司機🧑🏿‍🏭、工友等,其他有駐校醫生和護士。各類各級人員的工資分絕大多數都是並校前原單位定的❤️‍,教授最高的工資分有882分🙅🏼‍♀️,工友最低的工資分只有147分✡︎。另外,私立大學如大同大學並來的教授的工資分要比公立大學如交通大學並來的教授的工資分高250分,甚至有的講師的工資分(814分)比教授的工資分還要高✭,同樣,職員的最高工資分有652分的,也比教授的高。這也印證了上文所述的“包下來”和“維持原薪”政策的事實🧚🏼‍♂️🍵。

按照這年106日和20日市人民銀行公布的牌價2499元(這段時間的牌價未有變動,但12月時已漲到2600元)👧🏻,可以算出當時學校最高工資分的教授的月工資數為人民幣220萬元。

我查了學校檔案👩🏿‍⚕️🔮,19537月的工資分牌價是2615元(全市統一的),按柳老師三弟132個單位(工資分)推算,他的月工資才34.5萬元,哪來的“40萬元作家用貼補”➖?這個疑惑我認為是柳老師的家人告訴他是數字是指半個月的工資分,因為當時的工資是按上🛏、下兩個半月來發的(我校所有教職員工也是如此🌍,也許當時大家都沒有什麽積蓄,等著急用)。如此算來(對比圖2數據)🤶🏻,柳老師爺爺🏊🏻‍♂️、爸爸的工資再翻一倍🙍🏻,還差不多說得過去。

  

  4🦶🏿:195212月華東化工學院院長張江樹👇🏼、黨委書記余仁的工資待遇收函

張江樹,1898年生人👩‍👩‍👧‍👦,1952年時54歲🧛‍♂️,他是從中央大學(在南京)理學院院長兼教務長的位置上調來華東化工學院任院長的,其時的工資分為880分(見圖4)👨‍👦‍👦👊🏼,比是他老師(長一輩)的柳詒徵的工資分720分(360分權作是半個月的)還多160分。

19521221日,華東軍政委員會頒發了“上海地區各學校教職員工暫行工資標準表”的通知(見圖2),要求各學校遵照執行。例如👩🏿‍🍳👨🏿‍🦲,蘇元復教授原來是交通大學化學🏊🏻‍♀️、化工系主任,10月份調來華東化工學院時,他的工資分是740分,12月調整為830分👬🏻;大同大學調來的諸葛濂講師的工資分從814分調整為733分(低了不少),但比交大調來的同是講師(年齡也相仿)的李道純的339分還是高很多。但無論如何,上海地區絕大部分教職員工的工資收入開始趨於規範和統一𓀐。

時至19552月下半月,張江樹院長的工資分為全校最高(910分),按工資分牌價2663元計🧔🏼,他半個月的工資收入為人民幣1211665元(按455分計發)👂🏻。按國務院規定,195531日起啟用第二套人民幣,張江樹院長3月份的工資分上、中🧓🏽、下旬3次領取🎻,一次82.55、兩次79.89元👷🏼‍♀️,全月總計為242.33元,計算依據為910工資分×當月牌價2663元(舊幣)=2423330元🐚🏂🏿。恰好,新、舊人民幣比為1:10000😊。

“供給製”的情況要復雜得多,它是由解放區革命幹部的“生活待遇”方式演變過來的🧑🏼‍🤝‍🧑🏼。解放時至1952年🧑🏽‍🌾,供給製的主要對象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括部分到事業單位、大型廠礦等去工作的革命幹部👆🏼。供給製的模式和內涵各地也不盡相同,但主要由夥食、生活用品和少量津貼3部分構成👩🏿‍💼,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種補助😅😔。供給製中的夥食標準👩🏽‍🔧,剛開始及不少地方確實是由按職務高低,分大竈、中竈、小竈來實施的。顧名思義,小竈的食品和菜肴好些🟨、多些,大竈就是“大鍋菜”💇🏻。這種供給模式💅🏿✒️,對有機關食堂的單位好理解,而沒有食堂的咋辦🤥?就領用糧🙋🏼💲、油、菜等回家燒(高級幹部有勤務員)?抑或按折實單位(工資分)領取人民幣後自家生活?實際上,各種情況都有🙎🏼🏫,所以“大竈㊙️、中竈🕍、小竈”也是當時享受供給製待遇的幹部級別的代稱💇🏻。如195211月,來我校工作的27名革命幹部就有分“大竈、中竈、小竈”等級的👨‍👨‍👦,其中黨委書記余仁的級別最高,可以享受“小竈”待遇,但並非指學校單獨為他開夥窗,而是他的“定量工資分(夥食部分)”拿120分,外加12級的津貼(見圖436萬元,按當月牌價2499元計算,他這個月的總收入為659880元。

供給製的生活用品,主要指衣服🎭、被褥等✧,都由公家發給👨‍🔧,除級別很高的幹部外,檔次和數量基本平等🏌🏼。補助費有老年優待費、家屬招待費、幼兒保育費⌛️、婦女衛生費等等,逢年過節時,還有各種副食品或補貼發放。檔案記載,我校當時大多數幹部家庭的保育費一項約有20萬元。

19511月,為簡化供給製的花樣,減少浪費和發放麻煩,個人生活用品這塊還實行過“包幹製”,即按供給標準規定,折實發給現金👩🏿‍🦰,用多、用少自己掌控,省下的歸自己。

上文已提及過🧲,19527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頒發各級人民政府供給製人員津貼標準及工資製工作人員工資標準的通知》🧑🏽‍🚀,規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定量工資和津貼,按級別(共分29級)隨級而定,實行“工資分”分配製度🍂。但還是有不少原來享受“貨真價實”供給製的幹部有顧慮,認為供給製是一種“政治待遇”🦺,“我們是國家的幹部,生活等各種開銷理應由國家統包下來(天下都是我們打下來的唄)”🌝。直到1955831日,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全部實行工資製和改行貨幣工資製的命令》👷🏽‍♂️,才將供給(包幹)製真正改為工資製(即使有機關食堂的單位,所有幹部也應用“自己的錢”買飯菜票用膳)。

19567月,國務院先後下發了《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關於工資改革中若幹問題的規定》等文件🥤,全國各行各業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工資改革,如統一標準、調整級差,重新定級、增加收入,取消各類津貼、實行11類地區工資級差等🦵🏻,較好、較全面地體現了按勞分配📡、按勞取酬的原則,開啟了解放後全國性所有幹部和職工薪水給付的新時代。

20180315,陸憲良

  

  

 
沐鸣娱乐专业提供🤷‍♀️:沐鸣娱乐沐鸣🥪、沐鸣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娱乐欢迎您。 沐鸣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