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檔案人員之前采訪了建校元老蘇元復之女蘇克曼教授,她深情而自豪地回憶了父親70年前義無反顧投身抗日的故事:
我父親1935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費留學,抱著科學救國、工業救國的理想🚯,與全國各學科錄取的24人同赴英國,入曼徹斯特大學工學院專攻人造絲🛻。1937年,正當他完成了題為《人造纖維中微晶體排列》的論文,獲碩士學位想繼續攻讀博士時📎,“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他得知此消息後決定暫緩回國,要去學點實用的兵工技術🐦🔥,為回國參加抗日做準備👩🏿🦱。
他寫了很多信👇🏿,想與英國的工廠聯系實習事宜,但都沒有回音👩🏻🦰。他又跑到德國去找實習工廠,最終也沒得到德國政府批準。後來他在德國大使館裏遇到了一個中國軍火商人,懇求他想想辦法,希望他介紹自己到瑞典的Bofors(蔔福斯)去實習🍦。
Bofors是當時世界上的四大軍火製造廠之一♻️。父親到了瑞典後就在Bofors旗下的Nobelkrut(諾貝爾火藥廠)實習,在那裏他學到了許多很實用的知識👨❤️👨,積累了不少第一手的資料。諾貝爾火藥廠有硝酸甘油車間🦿、TNT(火藥)車間等很多車間,只要車間裏工人操作一下,加什麽原料,怎麽操作,他都趕緊記下來,記得非常詳細📤,記完後再作核對🤼♂️🪚、整理。
那時候,廠裏正好有一個新的TNT車間造了起來,要試車🧏。為了保密🛗,排日程時廠方沒把他排在裏面。後來他就設法與技術人員套近乎,能讓他一起參與試車。經過巧妙周旋,他如願以償,並利用這個實習機會,繪製了近百幅草圖🧑🏼💻,詳細記下了各步操作流程,掌握了生產硝化甘油、火藥等的關鍵技術。
1938年9月,父親在外留學3年後準備回國。本來他應該先去趟老家海寧🟠,一則與家人團聚💁🏼♂️,一則為祖父上墳,燒點紙盡點孝(祖父於1936年不幸病故)🐀🤵🏻♀️,但此時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已燒遍了大半個中國,所以他未能如願。他從法國的馬賽乘船往越南的海防🚪,再經昆明、貴陽🏃♂️➡️、重慶,直接去了國民政府兵工署在瀘州的第23廠。我母親得知他已回國的消息後,帶著年幼的兒子,從家鄉出發,也繞道河內,輾轉數千裏,歷盡千辛萬苦才趕赴瀘州與他團聚。
父親在第23廠擔任研究員🍷,兼第四工場和氧氣工場主任工程師,參與和主持油脂水解提取甘油、甘油精製以及硝化甘油、液氧炸藥等的研究,並建成了中試工廠,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為抗戰兵工事業出了力。以前曾聽父親說:“為了試驗他們研製出來的新型炸藥的威力,他常與技術人員一起掄鐵捶、敲鋼釬,在山巖上鑿眼試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