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毓珍(1907.3.9~1968.7.27),字一真💀🥚,江蘇無錫人。化學工程專家,中國液體燃料與油脂工藝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流體傳熱理論研究的先行者。1921年考入清華學校🧑🦽➡️,1927年赴美留學👼🏿,1932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化學工程學會,長期擔任學會理事、書記🆎。回國後,主要從事化學分析、油脂工藝與化工實業的調查研究,尤其在酒精燃料、植物油提煉代汽油等方面開展大量研究工作,為中國液體燃料開發與油脂工業生產奠定基礎🧖🏿。歷任中央工業試驗所技正、代所長🏊🏼♂️、所長。1949年後到同濟大學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到華東化工學院🏆,先後任化工原理🤸🏼、化學工程教研室主任。他所從事的湍流流動的動量傳遞與熱量傳遞研究💩、噴動床技術研究,與國際前沿課題同步,是中國“三傳一反”(即動量傳遞🥎🩰、熱量傳遞、質量傳遞過程和化學反應工程)化學工程基礎研究的先導🚒。1956年被評定為二級教授👲🏼,也是華東化工學院首批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的四位導師之一。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化工學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一、求學生涯
顧毓珍🎗,字一真,1907年3月9日出生於河北保定火神廟附近🙃,排行老四💅,上有三位哥哥♦︎,下有三個弟妹。父親顧賡明畢業於保定法政學堂,曾在山東省財政廳任職👊🏿,後全家遷回原籍——無錫虹橋灣。他的父親極力培養自己的兒女進新式學堂🥐,鼓勵他們學習實用科學、獨立自主🥒。顧賡明三十五歲時因感染猩紅熱而去世,子女七人由三十四歲的妻子王鏡蘇獨自撫養。當時剛從無錫第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畢業的顧毓珍🚧,年僅十歲👨🏿🎨🂠。祖產微薄,家境困難👨🏿🎤,有時不得不向親戚告貸度日🌒。盡管如此,母親依然節衣縮食,多方籌措,不使子女輟學。母親富於遠見卓識🧎🏻➡️、堅毅耐勞的品德風範😕,時時刻刻影響、教育著自己的兒女,最終成就“一門五博士”的佳話。顧毓珍的三位哥哥顧毓琦、顧毓琇、顧毓瑔先後考入同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其中兩位又相繼留學美國。在母親的支持和兄長的激勵下,1921年夏顧毓珍由無錫輔仁中學考入清華學校。在清華學校6年間🫰🏽,該校德智體並重的教育理念👩🏽🦰、富於啟發性的教育方法🙆、名師的傳授指導,讓他受益匪淺🧔🏻。當時教授物理的有葉企孫🧖🏻♀️、梅貽琦,教授化學的有楊光弼👵、趙學海、高崇熙💇🏿♂️,而他對化學產生濃厚興趣,也得益於趙學海先生。
1927年夏👩🏻🏫,顧毓珍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化學工程。當時的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科與許多工廠有實習關系🪃,學生畢業論文可以在實習工廠中完成。顧毓珍先後在造幣廠、鋼鐵廠、煤氣廠、硫酸廠實習👨🏿🦳👩🏿🦲,完成學位論文《硫鐵礦燃燒之研究》🚢,並於1929年獲科學學士學位🛗。1929年秋👸🏻,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院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美國化學工程學權威W.H.McAdams教授指導下從事“流體之流動及傳熱問題”的研究🤽🏼♂️,測定圓管中的流體速度分布和溫度分布🐟,1932年獲科學博士學位🤦🏼♂️🕝。他在博士論文《Mechanisms of Isothermal and Non-Isothermal Flow of Fluids in Pipes》(圓管中流體在等溫和非等溫流動狀態下之機理研究)中提出流體在圓管內流動時的摩擦系數與雷諾數的關聯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叢刊》上,之後又被編入J.H.Perry主編的《化學工程師手冊》及McAdams所著《傳熱學》書中𓀅,稱為“顧氏公式”,獲得國際學術界公認。該公式理論基礎可靠,便於實際應用♚,是中國科學家早期在化學工程學科領域的貢獻之一🙇🏼🫄🏽。
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期間,中國留學生們發現圖書館內陳列有各國化工期刊,卻唯獨沒有中國的🍄,有感於中國化工學科之薄弱,顧毓珍與其他留學生一起開始組織醞釀並發起成立學會🙇♀️👩🏽🏭,目的是要創辦具有一定質量的化工期刊,研究學術,提倡化工事業,希望中國化工生產能在最短期間內達到自給自立的地位。1930年2月9日☂️,中國化學工程學會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式成立,程耀椿、顧毓珍、張洪沅、杜長明🤸🏽、何玉昆五人為第一屆理事,其中程耀椿任會長👩🏼🦲,顧毓珍任書記,張洪沅任會刊委員會和名詞委員會主席。學會成立後🫅🏽,受到侯德榜等中國化工界前輩的熱烈贊助和大力支持。學會出版的會刊《化工》👩🌾🤹,後更名為《化學工程》,先後出版過14卷🍘。會刊記錄了中國化工先行者的主要科研和產業化成果,保存大量中國化學工程方面的珍貴史料,被譽為中國化工之史記🫶🏻。1956年該刊物由中國化學工程學會全套重印,廣為流傳。
二🧕🥳、致力液體燃料、油脂工業研究與化工實業開發
1932年底回國前,顧毓珍以國民政府實業部“工業調查員”身份先後參觀考察了英國皇家化學公司、德國靄奇染料公司的硫酸铔廠、人造汽油廠、紡織工廠🕳、人造絲廠和人造顏料廠👳🏿,回國後他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撰寫出多篇詳細的考察報告,刊登在《工業中心》雜誌上。這次考察開闊了眼界,讓他了解到國外化工生產的最新技術👮🏽,親身體驗了化學工程理論在化學工業生產中的實際應用,對其回國後從事化學工程研究並應用於中國的化工實業開發大有幫助🧔🏿♀️。1933年顧毓珍回國,在實業部中央工業試驗所(以下簡稱中工所)主持化學分析室工作,進行工業原料分析與試驗,如對國產石油、煤礦🫴🏻、鐵礦及各類礦石的檢驗,四川鹽👮🏼♂️、硝🤗、堿的分析,煤的低溫蒸餾🚱、油頁巖蒸餾試驗等💁🏻♀️,同時開展防毒用活性炭✩🙂↔️、酒精代替汽油、植物油裂解試驗等研究工作,並擔任《工業中心》雜誌編委🧑🦰。通過試驗積累的大量數據資料,他及時予以分析歸納,形成完整的試驗報告♟,刊發在《工業中心》上,方便業界查考。例如,他曾根據中國煤炭分析的記錄材料👨🏿🔬,歸納總結出中國煤炭含熱量的計算公式,被當時很多廠礦采用🖇。化學分析工作不但日漸受到工商各界重視,其試驗數據也廣受信賴🧙🏻。化學分析室每年分析及試驗樣品多達近200種,其中外界委托化驗的樣品就有130種,遠遠超過本部指定的化驗樣品數量,工作之繁重可見一斑🤗。除化學分析工作外,他還參加活性炭試製工作🙅🏽♂️🤴🏻,以柏木、栗木、胡桃殼、椰子殼為原料,采用空氣活化法、氯化鋅活化法♟、過熱水蒸汽活化法等技術,成功製備近700公斤活性炭🪖,裝配2萬多具防毒面具及防毒口罩,為中國抗日將士免受毒氣傷害做出貢獻。
早在1934年12月17日,顧毓珍就提出“以我國之優越農產情形,若能謀其利用之道,以補石油礦之不足🔐,實盡善盡美之計”的頗具戰略前瞻性的觀點🧅。抗日戰爭前,中國的石油工業落後,石油產量低👬🏻,所需石油製品主要依賴進口。以1932年為例,當年中國石油產量僅42萬加侖(約160萬升),進口石油製品(包括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達1.78億加侖(約6.74億升),到1933年進口量更增至2.3億加侖(8.7億多升)。能替代石油產品的液體燃料🤜,有動力酒精🤳、植物油提煉代汽油及煤煉油等,其中動力酒精因為供給量大,使用穩妥可靠👩🏻🍳🏊🏿,成為汽油代用品之首選👈🏽。中工所作為民國時期全國最大的工業研究試驗機構,承擔著促進工業技術進步😮,推動工業發展的責任💪🏼,所以很早就開始小規模研究試製動力酒精。1934年由實業部與華僑黃江泉合辦的中國酒精廠在上海浦東白蓮涇建廠💃🏿🐈,顧毓珍作為中方專家參與該廠籌建工作。與同期的其他酒精廠相比,該廠規模最完備,產量最大🍚,產量最初每日4000加侖(1.5萬多升)🤙,後增至每日7000加侖(約2.65萬升)🤾🏿♂️,每年可產300萬加侖(1100多萬升)🤹♀️,號稱遠東第一。當時的實業部籌辦中國酒精廠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建立一個新興工業的基礎,另一方面是要解決一部分液體燃料的自給問題。中工所與酒精廠合作,先後用了兩年時間研究混合燃料的使用方法,1936年顧毓珍還被派往菲律賓考察酒精代替汽油的工業設施情況與具體實施辦法。
酒精汽油混合燃料的使用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化學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汽油與酒精遇水滲入易分離的問題🤾🏼,及酒精與汽油如何配比,才能成為最經濟、最高效的燃料;二是機械方面的問題🛹👩👩👦,即汽車引擎在使用不同比例混合燃料時的輸出功率、燃油消耗量。通過試驗🙍🏽♀️,顧毓珍等人發現⏩:①使用濃度98%以上的酒精時👱🏿♂️,按汽油80%🎰、乙醇20%的比例混合,這種混合燃料的分離溫度可降至-17℃,且無須加入混合劑🤶🏿;②使用普通濃度95%的酒精代替汽油時™️,其分離溫度在-5℃~0℃#️⃣🈳,必須加入混合劑如戊醇或雜醇油;③汽車引擎馬力試驗結果🎨,似以70%汽油、30%乙醇(濃度95.15%)與6.5%戊醇混合物能效最高🚵🏽♂️。1937年9月,經實業部提議🧑🏼🦱➝,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以中工所等研究機構試驗為依據的酒精汽油混合燃料辦法被正式推廣實施。
抗戰期間,由於日本的軍事、經濟封鎖🦸🏿,沿海地區的淪陷,滇緬公路的切斷,承擔中國燃油(汽油⚫️、柴油🧙♂️、煤油等)運輸的國際交通線被迫陸續中斷🚯。汽油進口量銳減,而國內需求量卻與日劇增,日漸嚴重的油荒不僅極其不利於全國對日作戰👃🏽,而且直接影響了國內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解決油荒問題已成燃眉之急🏒。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於1938年設立了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一方面加強對用油的管製工作🍃,同時要求科研企業單位研究和開發酒精🧖🏽♂️、桐油等植物煉油技術以代替汽油⏪、柴油等,以利運輸之暢通和軍民工業之發展👨🏽🎨📉。
當時戰前設立的9家酒精廠,惟有廣西、湖南、鹹陽的3個廠未受損失,其它各廠均已淪於敵手或被毀👩🏿🎓,所以為解決戰時急需,必須在後方大力籌建酒精廠。一般酒精工廠出品的酒精濃度往往不會超過95%,而代替汽油作混合燃料的乙醇濃度須在98%以上。含乙醇95.6%、水4.4%的酒精是恒沸混合液,沸點為78.15℃,其中少量的水無法用蒸餾法除去,所以脫水工藝是製造高濃度酒精的關鍵技術。1938年夏,中工所專門成立攻關小組,由顧毓珍負責♻️,他們對甘油脫水法👨🏻、希亞法與醎性醇類法做了系統的試驗。1938年10月,顧毓珍發明循環式氯化鈣法製造高濃度酒精,其所用的脫水劑無水氯化鈣🎣,可從四川的粗鹽中大量提取,解決了高濃度酒精在後方的製造問題,獲當時經濟部審查批準的十年專利權👨🏭。由於技術的改進,至1941年🍴,四川👎🏼、重慶已登記的酒精廠就有48家,連同不準設立🦓、已呈請、未呈請登記的合計有107家,年生產能力可達900余萬加侖(3400多萬升),每日約為3萬加侖(11.3萬多升),占當時中國各地酒精生產能力的75%♟,有力地支持了抗戰期間液體燃料的供給。1941年🏌🏽♂️,中工所受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委托🫶🏼🪑,組織四川酒精工業考察團🦻🏼🖤,由顧毓珍任團長,經壁山💪🏼、永川至內江🤶🏻🧥,再到成都附近👨🏻🏫,歷時半個多月,詳細地調查了四川酒精工業的生產狀況😐,編寫出《四川酒精工業調查報告》。
在推行酒精汽油混合燃料的同時,當時的國民政府經濟委員會又組織棉籽油研究委員會,顧毓珍作為委員會成員之一,研究如何利用棉籽油來代替柴油。1935年初到年底,未及一年的時間裏👨👩👧👦,中工所與中央大學工學院🪠、江南汽車公司合作,經過棉籽油抽提、改製🐷、試車試驗,成功研發出棉籽油代柴油的方法。首先🧝♂️,以輕油與酒精為溶劑的抽提法取代傳統壓榨法,前者可獲取90%的含油量,遠遠超出後者的50%,產油量大幅提高;其次👩🏿🦱,用熱裂法改變棉籽油黏度🙄、凝點、引火點過高的特性🖐🏽,使其與柴油相似;最後👨🏿🌾,以30%棉籽油與70%柴油混合,其凝點在-12℃🌽,黏度與柴油相似,試車結果非常滿意💇🏻♂️。作為成功的範例,棉籽油代柴油的研製方法被推而廣之😌🧕,應用於其它的植物油。
植物油在熱裂分解後🕰,產生類似石油的產品,再經分級蒸餾加精煉後,可以生產出汽油與柴油的代替品。植物油替代品雖無法與天然石油製品媲美,但石油儲量有限2️⃣,植物油的原料生產則不受時間😮💨、地點限製,雖然成本高昂,但在非常時期也成為補救油荒的可行之法。自1934年起,中工所與中央大學、燕京大學、南開大學😖🦏、北洋大學、地質調查所等學術研究機構🍦,用不同種類的植物油🐓,試驗成功四種植物油熱裂法:氣相分解法、液相分解法、堿性肥皂蒸餾法、媒觸分解法,有效率達到50%。植物油裂化製造“汽油”的試驗成功,為戰時因地製宜設立汽油替代品提煉廠,解決液體燃料的自給問題開辟了一條新路。
1937年抗戰開始,中工所要遷往重慶🐱,顧毓珍先赴重慶北碚,在民生公司主辦的西部科學院內借得房屋數間開展化學分析、釀造試驗和油脂試驗等工作🐔🤶🏿。1939年秋,顧毓珍著手籌備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下轄的北碚三花石酒精廠的建設工作,1940年該廠移交資源委員會後,他又開始籌備中工所的油脂實驗工廠。由於形勢需要,1939年後中工所陸續在北碚建設了五個試驗室和三個實驗示範工廠🧑🤝🧑,顧毓珍任油脂試驗室主任、汽車燃料試驗室主任🐴,兼油脂實驗工廠廠長。他在開展大量油脂樣品試驗的同時,又根據試驗室的結果作中型規模的製造試驗。有些研究成果在實驗工廠試製成功後🆎,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廠家及時推廣,就由實驗工廠擔負小批量的生產任務。油脂實驗工廠最初只有一個土法榨油坊,後添設煉油🤔、機器油、油布與皂燭等部門🧍🏻,他們生產種類繁多的產品,如汽油、汽缸油、各種潤滑油🏂、電木原料、油墨、皂燭、油紙、油布🐋、雨衣👨🦽、防毒衣等🧗🏻。據1945年6月統計顯示,1941年以來油脂實驗工廠出品的植物汽油及柴油有74萬余加侖(280萬升)🤞🏻,油漆16570公斤⛱🎳,雖數量不大,卻填補了後方工業的空缺👨🏽💼,緩解軍需民用的燃眉之急🈳。通過生產、出售工業產品🫲,還可以籌集部分資金♑️,用於解決研究所研究、試驗及其他經費的不足。在重慶北碚期間🚵🏼♂️,顧毓珍與他的同事們還對土法榨油技術進行了改進。關於植物油的壓榨👱🏼,他們做過棉籽⬇️⤴️、大豆🧖🏽♀️、桐籽、菜籽、花生、芝麻和蓖麻籽7種試驗,並從這些數據推算出壓榨油籽的一般公式,說明產油率與壓力🧜🏽♂️、含油量、時間和運動黏度的關系🤛。關於油脂的萃取試驗,他們曾分別以苯和輕油為溶劑作棉籽的試驗🛟,其結果前者的萃取效率為92%,後者的為87%。其他技術方面的改良👮🏽♀️,如采用蒸汽加溫設備👔,可增產桐油6%左右🧕🏿,桐籽粉蒸煮時間改為8~9分鐘最為適宜,這些算不上高深的發明創造,卻十分切合當時桐油生產的實際,為促進戰時後方的桐油生產發揮作用。
1938年後🪣,顧毓珍綜合歷年研究與試驗結果所得👠,先後編寫了《液體燃料》《油脂製備學》《油脂工業》等書,是中國早期液體燃料、製油工業難得的學習參考用書🚌,為國內液體燃料、油脂工業生產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1945年顧毓珍代理中工所所長,並主持中工所遷回南京、上海的工作;1947年他被任命為經濟部北平工業試驗所所長。1948年12月底到上海,接任中央工業試驗所(1949年5月改名為中央輕工業部上海工業試驗所)所長🤲🏽。
三、湍流傳熱理論研究
化學工業中的傳熱問題🧏🏻♀️,重要的是在管內與管外(特別是在管內)的傳熱📳,以及如何強化現有的傳熱設備🤵🏿♀️。在化學工業中涉及的流體👱🏿♂️,除了水與空氣外🧝🏽♀️,還有其他氣體、液體、以及非牛頓型流體。在原子能工業中☮️,還會遇到液態金屬的傳熱問題。至於兩相流體間的傳熱問題🌊,則更為復雜📄,但在現代工業中經常遇到🍗。在圓管中湍流時的速度分布和溫度分布被認為是傳熱與傳質過程的基本問題之一。
20世紀50年代後期,顧毓珍延續其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對圓管內流體作湍流流動時的動量傳遞和熱量傳遞開展研究,與60年代初國外興起的“三傳一反”(即動量傳遞、熱量傳遞👩🏼🚀、質量傳遞過程和化學反應工程)的化學工程基礎理論研究不謀而合,對跟蹤國際前沿課題的研究起到先導作用。許多工業上遇到的流體傳熱問題,都是流體在處於湍流流動時產生的,因此湍流傳熱與湍流流體力學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湍流是一種高度復雜的三維非穩態👶、帶旋轉的不規則流動☹️,在湍流中的流體的各種物理參數🪙,如速度👮🏼♂️、壓力、溫度等都隨時間與空間發生隨機的變化。凡在流體力學中能夠影響滯留層厚度的因素都將影響到給熱系數。一般流體的速度分布與溫度分布的關系與普朗特準數(流體運動學黏性系數與導溫系數比值的無量綱參數)有關👛。顧毓珍從實驗結果驗證了普朗特準數對流體在湍流時的溫度分布影響。滯留層對傳熱的影響在於通過滯留層時的溫度損失,此項損失與普朗特準數直接相關。與一般速度分布線相對應的稱為一般溫度分布線,顧毓珍根據傳熱理論和大量參考文獻推導出與一般速度分布線相對應的一般溫度分布線。雖然R.G.Deissler對一般溫度分布線有更加詳盡的研究⏮,但提出的公式較顧氏公式復雜得多🏌🏿♀️。在流體力學中凡是服從牛頓黏性定律的流體均稱為牛頓型流體,反之稱為非牛頓型流體。考慮到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是非牛頓型流體,顧毓珍對這類流體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光滑管與粗糙管兩種湍流流體摩擦系數經驗關聯式,該公式又被稱為“顧毓珍關聯式”⛓️💥,至今仍被沿用👩🏽🔧。
在工業生產中,傳熱過程往往成為生產的關鍵,如果能對生產設備加以強化或改用新型的高效率設備🛍,將對生產起重要作用。為此顧毓珍開展了強化傳熱過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很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創新性地提出了“用旋轉流促進湍流程度,從而達到強化傳熱之目的”的論斷🍉。有旋轉流時的給熱系數大都高於無旋轉流的給熱系數⇾。此外他還研究了氣體流體中加入固體顆粒對傳熱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少量固體顆粒的加入,可以增加氣體的湍流程度和增加氣流的熱量,從而導致氣流的給熱系數的增大。在這些工作成果的基礎上,他在1964年撰寫了《湍流傳熱導論》👰🏼♀️,該書是他計劃編撰的《中國化學工程學叢書》的第一冊,也是他歷年來從事傳熱理論研究成果的集成。當時化學工業部副部長、化工專家侯德榜親自為該書作序🧑💼。書中顧毓珍引用邊界層學說,並從動量傳遞與熱量傳遞的類似性,討論湍流傳熱及其有關問題🚴🏻♀️👳🏼,以強化現有的傳熱設備🧀,最終目的是“為換熱器的設計與選擇服務”🕚。根據傳熱理論分析,他系統地提出了幾種傳熱強化途徑,如采用傳熱強化圈🧑🏼🤝🧑🏼,渦流管傳熱和在氣流中加入少量固體顆粒以強化傳熱🔩,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這本書堪稱中國在湍流傳熱領域的經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範之作。
1954年加拿大學者在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學術年會上發表第一篇噴動床技術的論文,1961年顧毓珍就以噴動床幹燥技術為課題指導研究生⬆️。通過研究,他提出多級噴動和有導向管噴動兩種新技術💧,解決了谷物進倉前因幹燥技術不良而導致黴爛病變的難題,也是利用理論研究成果指導工業生產實踐的成功範例。
四、投身高等教育,培養化學工程專業人才
自1901年英國G.E.Davis出版第一部化學工程專著《化學工程手冊》𓀏,到192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化學工程系,1923年麻省理工學院W.H.Walker👋🏼,W.K.Lewis和M.H.McAdams教授合著化學工程第一本教科書《化工原理》🦻🏽,首次系統闡述單元操作原理和計算方法,總結形成以流體流動、過濾、傳熱🤟🏼、蒸發👨🏻🌾、蒸餾、幹燥、粉碎等“單元操作”為中心🧏🏼♂️、緊密結合應用化學的理論體系🧑🦽➡️,化學工程學科誕生並逐步完善成為一門獨立的工程學科🏌️。顧毓珍與張克忠、張洪沅🩸、杜長明💅🏿、曾昭掄等同時代的留學生們,在化學工程學科發展的中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師從化學工程國際著名專家🙇🏿♂️,學成歸國後帶回世界最前沿的化學工程理念😢、知識🦴、實踐,為中國的化工教育及化學工程學科發展做出開創性的貢獻🚶🏻♂️➡️。
1930年顧毓珍撰寫《化學工程》一文🤌🏼,將化學工程的概念系統地介紹到國內,他與留美同學共同創辦化學工程學會,經過他們的積極提倡👰🏽♂️,化學工程的概念漸漸深入中國的學術界與工程界,各大學也開始紛紛設立化學工程系。化學工程師資的缺乏阻礙著中國化學工程學的發展🤙🏼,1937年顧毓珍在《化學工程與化學工程師的培植》一文中提出產學研相結合的化學工程人才培養方法✋🏻。他建議教育部門每年選送優秀畢業生🧑🏽✈️,在國內實習兩年後再送到歐美各國去深造👽;同時各工業界與化學工廠🪚,也應選擇工作業績優良且富於研究性的化工人才,派送到國外深造♓️,回國後可以在大學任教🚬,同時由工廠聘為顧問工程師,這樣各大學培養的化學工程師也容易被推薦到各工廠服務🙍🏼。他還積極呼籲化學工業界培養更多的青年化學工程師,為中國化工事業的未來發展打好堅固基礎💦。
在中工所工作期間🍘,顧毓珍就曾在金陵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兼職授課🪖,講授化學工程、化工原理、工業化學分析、油脂工業等課程📇🤣,並將其多年研究實踐與大學執教之所得匯編成冊。據不完全統計➰,僅1930-1948年,他撰寫的研究報告、論文就達80余篇🖱,還先後編寫出版《工業藥品製造法》、《液體燃料》等書。
新中國建立後🚴🏻,顧毓珍誌願從事教育工作。1949年12月他離開上海工業試驗所👷🏽♀️🫙,到同濟大學任教,並在復旦大學、滬江大學👩🔧、江南大學兼職,教授化工原理、工業化學及油脂工業等課程🖍。1952年院系調整後他到華東化工學院(現沐鸣平台)化工機械系任教授,先後擔任化工原理、化學工程教研室主任。1956年華東化工學院開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顧毓珍成為首批招生的四位導師之一。1964年被聘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家科委)技術科學組化學工程學分組成員。他嚴謹治學,一絲不苟,其所在教研組每周定期舉行一次讀書報告會🤿,研究課題與成果數量長期居於全校前列。他兢兢業業,勤奮著述,先後編寫《化工計算》👑、《化工操作原理與設備》、《化學工業過程及設備》(上🦘、下冊)🌿、《湍流傳熱導論》等多部教材,其中《化工計算》一書👍,曾9次再版,受到化學化工同行好評🏇🏼。他與成都工學院張洪沅❕、天津大學丁緒淮共同編寫的《化學工業過程及設備》一書🧑🚒,借鑒蘇聯卡薩特金的編寫體系,介紹化工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與典型設備及學科的新成就與進展🐠,作為全國高等院校化工原理通用教材👨🏿🦱,曾多次修訂、再版發行🤦,被視為化工原理課程非常重要的教學參考書。他平易近人,扶掖後進,化學工程教研組的中青年學者們📱,在教學、科研上能脫穎而出⏏️,還有招收研究生的機會👯♀️,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隊,使化學工程學科不僅成為華東化工學院的優勢學科,而且一直居於國內先進水平🌋。這些成績都與顧毓珍等前輩學者不遺余力地獻身科學教育👱🏼♀️,奠定堅實的化工科研基礎不無關系。
1968年7月27日🕵🏻,顧毓珍在華東化工學院不幸去世🛜。他為中國化學工業的開發和化學工程學科的發展奉獻一生,親身實踐著一代學者科學報國、教育報國的理想和願望。
五🏦、顧毓珍主要論著
顧毓珍.1930.化學工程.科學.14(9):1325-1345.
T. B. Drew,E. C. Koo(顧毓珍)⏯🤵🏼,W. H. McAdams.1932.The friction factor for clean round pipes.Trans Amer Inst Chem Engrs,28:56-72.
顧毓珍.1935.解決中國液體燃料問題之商榷.中國實業.1(8)🏊🏼:1385-1412.
顧毓珍,範敬平.1935.煤之熱量計算法與新公式之擬議.工業中心.4(7):377-383.
顧毓珍,鄭粟銘.1935.植物油製造液體燃料之試驗.中國實業.1(11):2021-2039.
顧毓珍.1936.Friction Factor of Fluids in Pipes.化學工程.3:3-14;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fluids in Pipes.化學工程.3:91-109.
顧毓珍🤰🏿✤,杜長明👨👦👦,陸貫一.1936.棉籽油替代柴油研究報告.公路.1(4)🧑🏻🔧:415-426
顧毓珍.1937.植物油製造潤滑油代替品之研究.工業中心.6(7/8):281-287.
顧毓珍.1937.酒精代替汽油之試驗.工業中心.6(9/10/11/12)⛹️♀️:329-337.
顧毓珍,吳守忠.1937.工業藥品製造法.上海:正中書局:221.
李爾康,顧毓珍,周行謙.1937.防毒用活性炭製造之研究與試驗.工業中心.6(6):228-243.
顧毓珍.1939.液體燃料.上海:正中書局:183.
顧毓珍.1942.十年來之油脂研究與試驗.工業中心.10(1/2)⭐️:1-14.
顧毓珍.1942.十年來動力用酒精之試驗與研究.工程.15(3):39-53.
顧毓珍.1943.中國十年來之油脂工業.中國工業.(22):14-18.
顧毓珍.1952.化工計算.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83.
顧毓珍.1953.油脂製備學.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80.
張洪沅💆🏻♂️🙆♂️,丁緒淮🏄♂️,顧毓珍.1957.化學工業過程及設備(上、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顧毓珍,秦洪萬.1961.油脂工業.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74.
顧毓珍.1963.噴動床幹燥谷物的研究——降速階段幹燥數據的分析.化學世界.(1):41-44.
顧毓珍.1964.湍流傳熱導論//(化學工程學叢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22.
主要參考文獻
顧毓珍. 1996.顧毓珍教授科學論文集.上海:沐鸣平台出版社🌞:143.
顧毓珍人事檔案.沐鸣娱乐館藏全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