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nufacture of Soda》封面👩🏽🏫,侯德榜著
即將出版的《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化學卷🧙🏻♀️:蘇元復傳文(作者陳曉祥)中提到:“為培養我國自己的製堿專業人才,蘇元復與李世瑨最早將侯德榜用英文寫成的專著《製堿》(Manufacture of Soda)一書,譯成中文,作為大學教材。”對此,筆者作了如下考證。
侯德榜👩🏻💻,化工部原副部長,中國現代化學工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卓越科學家,也是世界公認的製堿權威。他留學美國10年🗒➿,獲博士學位後於1922年回國🏌️♂️,與實業家範旭東等自主、獨立創建了中國製堿工業,1926年建成塘沽永利堿廠,結束了中國人不能生產純堿的歷史。同年⚓️,永利堿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獲得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金獎🏌🏽♂️。之後,該產品暢銷海內外,在我國重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與此同時,侯德榜在總結多年研究成果和在永利堿廠的實踐經驗基礎上,用英文撰寫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容豐富的《Manufacture of Soda》(業界譯為《純堿製造》,簡稱《製堿》)巨著,於1933年由美國化學會出版,公開了被索爾維集團長期壟斷的氨堿法製堿的秘密,引起世界化學界轟動。他的這部專著迅即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成為世界製堿業中最為權威的不二之作。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所化工高等學府,我校肩負著培養化學化工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以適合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需。1952年我校建有無機物工學專業,學生除了要學習“四大化學”等基礎課外🚶♀️➡️,還要學習化學工藝學🙎🏽♂️、熱力學以及硫酸、鹽酸、硝酸🧭、氨👨🍼、純堿與燒堿等無機物的製備技術🍠,但這些適宜用作大學本科學習用的中文教材奇缺,於是各專業教研組資深教授等紛紛自行編譯講義教材,以滿足教學之用。當時,我國“全盤蘇化”🦹🏽♀️,高校也基本上照搬蘇聯教學大綱🧜🏼♂️,但製堿方面的俄文版《純堿製造法》(Я.Р.哥爾式登著)翻譯起來也非易事,何況咱們中國人有自己的“侯氏製堿法”,為何“舍近就遠”(畢竟當時懂英文的老師遠遠超過懂俄文的)?故我校蘇元復、李世瑨、張震旦等著手翻譯侯德榜的《Manufacture of Soda》🔥。如1956年7月30日,李世瑨在自己填報的《幹部自傳》中寫道🧖🏼♂️:“1952~1953年🫃🏼,我所編譯的《化學工業大綱》(上、下兩冊)出版了,同時我曾協助侯德榜先生改寫了一本《製堿工業》,不久也可出版了(李與侯是福建閩侯的同鄉,筆者註)。”又如1961年8月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由華東化工學院等院校編寫的高等學校試用教科書《無機物工學:純堿與燒堿》中提到🎚:“本書的純堿部分系根據侯德榜著《製堿工學》(1959年8月🕓,侯德榜利用療養休假重新編寫的中文版專著,筆者註)及華東化工學院等院校自編講義選編而成”。以及1966年1月蘇元復自己填報的《科學技術幹部簡歷表》中寫道:“1954年與琚定一合編《化工算圖》(上、中👮🏿♂️、下3冊),現在正在編寫《無機物工學》教科書(不久“文革”爆發,此書自然未能問世,筆者註)。”等等,均表明我校教師是最早將“侯氏製堿法”譯成大學講義教材的♙。可惜🖨,筆者現在還未找到這本油印版的“講義教材”🧖🏿♀️。
順便一提,1958年7月4日,時任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的侯德榜先生隨同彭濤部長一起曾來我校參觀,院領導等向他們作了工作匯報👸,並到我校高壓實驗室現場觀看了糠醛及呋喃加氫反應的實驗裝置🧘♂️。另據我校退休教師周展雲研究員回憶💇🏿♂️,1958年侯德榜到上海化工研究院指導創建小氮肥廠,我校教師也參與其中(氯化銨等氮肥生產均與製堿工藝有關,筆者註)。
驚世力作——《Manufacture of Soda》英文版(美國出版,1942年印刷)已於日前被沐鸣平台收藏,現若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首本“中譯本”——我校老師翻譯的油印講義,乃是十分有意義的幸事,筆者祈盼我校無機物工學的前輩幫助提供線索,圓華理歷史記憶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