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早期各專業(班級)⇾、學號命名規則解析
發布時間:2014-12-18   訪問次數:1812

 

 

在聯絡校友🐥、慶祝校慶、介紹校史🎺、利用檔案等事宜中,經常會聽到🧑🏻‍🌾、看到各式各樣的專業(班級)簡稱或代號⬆️,如“本一甲班、本三丁班”、“230班、442班”、“工90班、高81班”🤦🏼‍♀️,直令現在的師生員工一頭霧水,不知所雲。那麽,這些稱謂有沒有編製規則👈🏻?又是如何演變的呢🙎🏻🤾🏽‍♂️?對此,筆者作了一番耙犁,揭開了這些看似“撲朔迷離”的疑團。

1952年建校時🙋🏻‍♀️,我校僅有3個系5個本科專業,即👨‍🦯‍➡️:無機工業系的矽酸鹽工學專業、無機物工學專業;有機工業系的燃料化學工學專業、有機合成工學專業1954年改名為有機染料及中間體工學)🏊🏽🧈;化工機械系的化工生產機器及裝備工學專業🧎🏻。當時,為方便於學籍管理,它們依次被用“甲🏇🏼、乙、丙、丁🦖、戊”來表示𓀙,年級則以“一、二、三🛏、四”區分🚮,故“本一甲班”🙇🏿‍♂️,就是指本科🐞、一年級、無機工業系的矽酸鹽工學專業(當時還有硫酸♘、食鹽電解、製革等5個專修科,遂借“本”字予以區別)🔪。1953年夏,有機工業系新增化學製藥工程工學專業,用“己”表示。此時🫁,系屬專業代號就開始遇到“排序不連貫”的尷尬。

早期學生的學號編製似乎沒有規律,各班級不一定連號,全校所有學生用數字序號統一編排,每年新生的學號追加在“老生”其後🚍,不分年度👽。如001號為李寬宏(他來自交大🏌🏿,畢業後留校任教);又如胡英院士當時的學號為201、袁渭康院士的學號為863,但後者是1953年入學的,因為1952年的學號已排至728了;而名譽校長成思危是1954年從華南工學院讀了兩年後並入我校的🌆,故其學號為1086

195556🤜🏼、57年學校新增了重有機合成工學(不久改名基本有機合成工學)、抗生素製造工學和化學工程學3個專業👩🏿,又分屬於不同的系,若再按原來的命名法,顯然不適宜,書寫也不方便,所以學校規定各專業按系從新編排,用阿拉伯數字組合班級簡稱,其含義為:1-矽酸鹽(原矽酸鹽)、2-無機物、3-基本有機、4-燃料、5-染料、6-製藥、7-抗生素🏌🏼‍♀️、8-機械💂🏻、9-化學工程;但年級仍用14區別(由此可知,班級代號每年都要變)。至此🍷,學校所有的專業(班級)全部轉換為數字代號稱呼,如“442班”即為某年燃料工學專業4年級2班,其它依次類推🤾🏼。順便一提,當某專業僅有一個班級時用“0表示🧘🏿‍♂️🫄🏼。

1958年“大躍進”開始,學校的專業設置和招生數也大幅度攀升,新增了電化學工藝學、稀有元素及擴散性元素、物理化學工程、高分子化合物、石油及天然氣開采📃💆🏼、石油及天然氣工藝學、石油及天然氣機械、化學生產工藝學過程自動化調節👩🏼‍✈️、工業熱能學等專業,同時又開始陸續新增硫酸、氮肥等專修科,原來的專業(班級)代號編製又遇到了新的麻煩,特別是各班級的代號,隨年級變動而每年要變一次,對教學等管理環節帶來很多不便,所以從1958年夏的新學期開始,學校又改用新的編製方法,以專業名首個漢字(雷同時次之)+入學年份末尾數+班級數為記名方式💲,避免了新增專業和年級變動使代號命名受到限製的弊病。如“工81班”,即為1958年入學的化學工程專業第一個班🍂;“氮專83班”即為1958年入學的氮肥專修科第3個班💁🏼‍♂️,等等。但某個專業若有2個以上班級時,也經常用“某某零班”來稱該專業這一屆(級)所有的學生,但這恰巧又與僅有一個班級的專業的含義相一致。期間,第二無機工業系各專業由於涉密🗳,有專門的命名法。

據查🥌,直到1965年“文革”前最後一屆新生入學止,我校所有學生(包括專科生)的學號一直采用“累進製”編號,如楊勝利院士當年的學號為30841957級),王基銘院士的學號為59811959級);而1965年“動52班”周誌強同學的學號為12437,列為最大👩🏻,也即表示“文革”前14年中我校共計招收了12437名本專科生🐂。

“文革”中後期招收的工農兵學員及1977年恢復高考後入學的大學生,其專業(班級)命名延續舊製,但學號賦予采用了新方法,即每年以年度加序數以示區分。

 
沐鸣娱乐专业提供🖍:沐鸣娱乐沐鸣🧑🏻、沐鸣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娱乐欢迎您。 沐鸣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