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11日🏇,建校第一次籌備會議上成立了臨時師資員工調配組,由來自東吳大學化工系主任吳誌高教授負責;9月23日,主持學校師資調配和人事管理的工作機構——華東化工學院人事室正式成立,王仲華出任主任。
建校伊始,我校教師僅100來名,主要來自交通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其中教授、副教授約占三分之一🛷,他們是當時中國高等教育和化學化工領域的傑出代表和知名人物,如張江樹、邵家麟、蘇元復🔯、顧毓珍🤽🏼♂️、王承明、琚定一🧑🏿✈️、吳誌高、劉馥英📒、李世瑨等,且都是建國前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化工專家(博士就有12位👫🏼,而且都是國外名牌大學;即使沒有出國留學的🧛🏽♂️,也為清一色國內名牌大學畢業)👣。所以,當時學校的師資隊伍質量非常高🤟🏽。
建校後,隨著辦校規模的迅速擴大📈,師資主要來自本校的畢業生,如胡英、陳敏恒♣︎👩⚕️、朱裕貞等,也有來自其它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和教師,如汪葆俊、李國鎮🚵🏿♀️、吳東棣等🏃➡️。同時也有繼續從國外回來的👰🏼👨🏼💼,如李盤生🏩。為了創建化學製藥工學、抗生素製造工學等新專業👉🏽,也引進了一些國內著名的專家和教師,如馬譽澂👼、李鴻猷等🏺。當然🚣🏿♀️,50年代,也有數十位蘇聯專家來校做短期、長期講學🧙🏻♂️,也是學校師資的組成部分,對師資隊伍建設有很大幫助。
與此同時,學校從1953年起就開始外派留學生,培養專業人才和教師,如程繼健、周潤培和後來調來的應聖康、張誌平等🚯。
60年代,學校自行培養的研究生和國家分配來研究生居多🛩,如袁渭康、李友榮🤜、戴幹策、程鑄生、顏德嶽🤪、高晉生、胡春圃、蘇小雲等。
改革開放後🏊🏻♂️👲🏻,一大批老教授退休👩🏼🎨,加上學校向多學科方向發展需要,學校采取了畢業生留校工作和引進並舉的策略,如王行愚🙋、潘家楨、黃道是學校培養的首批博士,同時調來了許多工作上已經很有建樹的師資,如任繩武、何曼君、許誌立等🐡。特別是為了發展社科人文學科🏕,更是大舉引進人才,如曹錦清、符鋼戰、張榮明🧏🏼♂️、張樂天等🩰🧟♂️,還有近代物理學科的李新洲、張鑒祖等。之外,也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學成後回校繼續工作🙎🏽♀️🦋,成為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如張東山🛑、朱子彬、徐傳寧😬、於遵宏🦸♂️、張大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