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6月14日,毛澤東等會見擬製全國科學規劃代表(我校蘇元復教授出席了此次會議)
1960年起,根據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史稱“二機部”,1982年改名為核工業部)的要求,我校繼1959年成立第二無機工業系,先後設置放射化工、稀有元素🧏、輻射化學和放射化工機械4個專業之後👰♂️,又開始陸續試辦有關專業的“專門化”。所謂“專門化”,即帶有一定基礎理論研究和保密性質的“小規模專業”,其任務是搞研究與培養學生並重🎏,以填補和適應核工業領域科研任務、緊缺人才之急需。
1956年初,鑒於當時國外高技術突飛猛進,而國內發展水平還處於極為低下的水平👨🏽🎨,黨中央、國務院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明確提出了“迎頭趕上👩🏿,重點發展”的工作方針,特別要實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戰略(即建立海(潛艇)、陸(導彈)🖱🥼、空(巡航)等戰備體系)。5~6月間👨🏿🌾,國家召集數百名科學家到北京開會👨🦯➡️🥞,擬製全國長期(12年)科學規劃,其中國防科技建設是重中之重📈。7月28日,周恩來向毛澤東、黨中央報告,建議成立原子能事業部(即後來的二機部),負責相關工作。
但1959年下半年,中蘇關系惡化🚧,(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全部在華的援助專家。據稱,當時光二機部系統就撤走了2000多人,而且還帶走了圖紙、資料,使我國核工業建設蒙受極大損失🧜🏼♂️,瞬間陷入困境🫰🏽🦘。但中國科學家不泄氣💊、不放棄❇️🙍🏿♀️,迎難而上👨🏽🚒,想方設法走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道路𓀋👲,向教育部和高校“求援”💪🏽🫢,盡快自己培養有關緊缺專門人才⤴️。
在中央教育部、二機部的指示下,我校先後承擔了有關緊急任務。1960年起🚿,在原二無“21”專業中設置了“同位素分離”專門化(後曾稱“25”專業);在基本有機合成合成專業中設置了“萃取劑(提煉鈾所需的)”專門化🤳🏻;在塑料專業中設置了“離子交換樹脂(提煉鈾所需的)”專門化,其他的還有:菁染料合成(軍用高空航拍器材)🏡、鈾的鹵素化合物、特種塑料、橡膠➡️、纖維🙆♀️、塗料製備等專門化🧔🏽♂️。“專門化”工作是保密進行的🛀🏽🧑🏼🦰,一般由系總支掌控,學生來自相關專業或專門招收🏌🏽♂️,數量不多🖕。
為了保證“專門化”研究工作和辦學質量🛌,學校還成立了相關研究室🤹🏼♀️,如菁染料研究室、塑料研究室(由原重有機合成研究所改之)和物化工程研究室🧎♂️。之後,許多軍工材料得以研製成功並應用到實際試驗中去;“專門化”畢業生也服從國家分配🈶,把青春💤、理想連同汗水🍵、辛勞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
註:①1964年10月16日,我國首枚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在1962年成立的塑料研究室基礎上,我校現有軍工方面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生產基地等🧏🏻♀️。
③1965年我校被中央製定在內地建設“652”大三線工程,其基礎也是在原“二無”和“專門化”等工作之上的。原二無黨總支書記蔣淩棫(後任校黨委書記)、中科院顏德嶽院士(原我校塑料研究室教師)等都參與過“652”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