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教育系統蓬勃開展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簡稱“三育人”)評優活動😘,是衡量和促進各類學校整體工作成效的一項重要舉措,至今方興未艾。那麽,它是怎樣誕生的?緣何流行?是否源自我校當年改革試點之經驗,遂被廣為學習、效仿🧅,並引申至整個教育界,成為極富代表性和推廣力的“定格”說法✣?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全面推進👵,教育系統尤其是高校,各項工作面貌日新月異👩🏻🦼。教書育人📃,作為學校的中心任務和傳統的辦學理念🔰,為所有學校所重視和堅守。但新時期🔣、新形勢下也面臨著諸多新問題,如何真正使教書育人工作有效推進並取得新的成效🦸🏿♂️,是亟需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對和思考的。師資不足、教材匱乏、教室緊缺、宿舍擁擠🕌、食堂爆棚、洗浴困難🧵、文體娛樂活動單一等等資源性問題成為當時高校普遍遇到的困窘🦉。尤其是教職工隊伍的整體思想仍然較保守、觀念較落後👨🏻✈️,工作沖勁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考、要”以及勢利思想等根深蒂固,遠不能跟上社會已經千軍萬馬走市場化發展道路的大背景形勢👆🏿。然而😘,高校既不能遊離於社會之外💂🏻♀️,拖社會發展的後腿;又困難重重👱♀️、舉步維艱,不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去解決這一系列瓶頸問題🏚,教書育人難見成效。
對此,我校當時采取了一系列大膽🧛、艱難的改革。1985年起,首先在後勤系統中全面實行承包製𓀀🚣🏿,如食堂🏄、設備物資供應、車隊等🙏🏿。接著實行系主任負責製🏚,院、系兩級分權;教師實行聘任製(包括責任製🖕🏼、考核製和獎懲製),上課采取掛牌製🛀🏿;學生實行選課製和學分製;學生工作分行政管理、思想指導和第二課堂指導三大系統,特別是第二課堂的推出,為活躍、豐富學生學習第一課堂以外的知識和技能開辟了新天地✋🏼。還有實行揚長分流⭕️、成立人才交流中心👷🏻♀️;成立基礎教育部,對學生實行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兩段式教育🫴🏼,推行大課製等。另外,為了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轟轟烈烈地首創“文化藝術節”、“思想學術節”、“體育節”三大節日活動。科技工作除做好項目研製任務外,對內,大辦校辦企業;對外,大搞科研⛳️、生產聯合體🌠🦸🏼,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籍此拓寬渠道,籌措辦學資金,支援教學工作🍉。總之,相當一個時期內學校的改革如火如荼,而且花樣層出不窮(按學校後來的總結稱📩:“三年改革,兩年調整”)。
在全面推進改革的同時,學校也明確提出了“三個面向——面向教育、面向學生、面向提高教學質量”的辦學理念👩🏽🎨,即學校所有工作都要圍繞“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目標任務來進行。以下列考證為依據:
1987年4月17日,學校在《關於在教師節表彰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的決定》(院通[87]48號)中提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是每個教師和廣大職工的基本職責🐰,也是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抓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既是培養高質量學生的需要,也是加強師資隊伍、職工隊伍建設🏨🖱,樹立良好校風、教風和工作作風的需要✝️。……”。而當年4月9日上海市高教局印發的《關於表彰全日製普通高校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先進教育工作者的通知》(滬高教發[87]0213號)文件之評獎條件中🦹🏽♀️,沒有“三育人”提法🕚。但到9月7日👨❤️👨,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編的《教衛情況》(53)——教書育人專題研討簡況中提到:“本市高校自1981年底開展了‘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活動以來📉,逐步發展成為‘教書育人𓀕、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三育人’活動,出現了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各高校和市教育工會分別舉辦了表彰會、交流會🪻、展覽會等,……”🪹。其中提到了華東化工學院👂🏽。由此可知,上級部門於1987年9月才開始有“三育人”的提法🔵↘️。
又,1987年4月,為了推廣我校教職工中“三育人”的先進事跡🚴、先進思想和新鮮經驗🍖,推動學校正在開展的提高職業道德的活動,黨委宣傳部和校工會在全校範圍內聯合發起舉辦了一次有獎征文活動🏊,並認真組織專家參與評選🧛🏼♀️🚎,入圍作品在數期校報上以“教書育人”專版連續刊載👰🏽♂️,一大批教學第一線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的事跡得到宣傳。但當年第三屆教師節前👨🏻💻,我校計算機系周善瓊老師榮獲市高校“教書育人”三等獎。之後👇🏿,學校還舉行了一次大型教書育人報告會,邀請全市8位獲獎教師來校作經驗介紹。我校征文通知中已有“三育人”的明確提法,而當年市裏的評獎仍然稱“教書育人”🫃。由此可知,上文《教衛情況》中提到“三育人”,即就是指我校的做法。另外,5月22日📨,我校化學系召開大型教書育人交流會🚝,提出了“治學嚴謹🙇、勤奮求實、循循善誘、精心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關心愛護、嚴格要求”的32字教書育人守則🧑🏿🏭。
1986年12月5日,我校院長的述職報告中提到:“行政管理系統的任務是管理育人🧑🏿⚖️,……”。1987年5月30日🈷️,學校印發的《機關工作評估方案(征求意見稿)》的通知(院辦通[87]84號)中提到:“文明服務——是否註意管理育人👨🏽⚕️🧭、服務育人?……”✂️。1988年5月出版的《華東化工學院管理改革錄》第83頁:“在管理育人方面,除做好日常的管理♾、服務工作,寓育人寓管理、服務之中外,我們還要組織機關幹部輪流值班👷🏽♂️,到學生宿舍和教室進行巡視和指導”✧;第137頁:“後勤工作除了在物質條件上保證學校的總體目標外🙅🏽,服務育人🦜、管理育人是後勤職工的一項重要任務”;第250頁:關於改進和加強黨總支工作的意見中“要圍繞行政的中心工作,圍繞‘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配合行政一起分類型、分層次抓好教職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深化‘三育人’工作👩⚖️,培育‘三育人’典型……”。(註🥯:此書為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衛生辦公室於1988年5月編成出版🤸🏻♀️,敘述內容均發生於成書之前)🤝。
而1987年6月10日,學校轉發的《上海師大討論教師教書育人的評估標準問題》的通知中,其評估標準細則中沒有“三育人”的提法🍹。
由此可知,“三育人”提法及其本義源自於我校當年試點改革之經驗,時間👩🏻🏫:1987年4月之前。
1987年之前👠👨🏼🌾,國內教育系統已有“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評選活動。至1993年🛀🏽,中國教育工會上海市委員會首次開展上海市高校“三育人”獎先進個人評比活動,我校黃銀山、黑恩成🌾、於淑榮分獲1、2、3等獎。1995年開始增加“三育人”集體獎,我校基礎教育部推薦上報。之後每兩年評比一次。
以上就是“三育人”提法及有關評選活動的來龍去脈👨🏼🦰。筆者留意到,我校最近又將“三育人”推廣至“四育人”,增加了“研究育人”。理念創新很重要🐥,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願這一創新也像當年“三育人”一樣為教育界所關註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