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我校留蘇預備生在北京俄專學俄文
1953年7月24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的文件指示:“學習蘇聯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經驗★,有計劃地培養國家建設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我校首次開始在青年教師和在讀大學生中選拔留蘇研究生和大學生。經學校研究決定,當年準備選派4位青年教師💩:程振遠、馬仁昌、宣葆元、朱炳辰⚙️,10名大學一年級學生徐傳寧🧖♀️🧛♂️、吳舜英🤼♂️🧑🏻🤝🧑🏻、張晶、張蘊端🩰、陳根度、沈松午、戚昌民、陳伯藩、王民姝、龔嘉佑前往蘇聯(下同)去攻讀副博士研究生和大學本科🫚。留學前,他們先到北京俄文專科學校進修了一年俄文🤖。但由於各種原因🍁,最後出國留學成行的僅有其中的5位。
1954年5月25日🖤,我校又選拔出留蘇大學生6人:他們是華亭亭👨👩👧🍶、項韻棣、史慰英、陳克威🧑🏽🦳、劉揚生🫑、張親賢⬆️;留蘇研究生1人👨🦳:丁偉(教師)。之後還有龔柄錚、孫明道等。1959年夏,我校許誌立👩🏿🦰🚏、周潤培、李啟發、宋維端4位青年教師繼續被選送到蘇聯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列寧格勒化工學院等攻讀副博士學位🥽,他們是中蘇有好關系破裂前的最後一批留蘇學生。
之外⛅️🎨,我校建校初期師資隊伍中其他一些老師的留蘇情況:如程繼健先生🪷🙌🏻,他於1951年從震旦大學化工系畢業後留校👭,1952年被選送到北京俄專學習俄文,1953年被派去天津大學跟隨蘇聯專家進修,1954年9月赴蘇聯留學攻讀副博士,1958年回國後來我校工作。而李國鎮、崔有信🧑🏼🚒、朱之培3位先生🐝💽,雖然沒有去蘇聯留學,但他們卻是我校最早直接受到蘇聯專家培養的教師。他們從1950~1953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師從蘇聯專家學習🤵🏽♂️,並獲得副博士研究生學位,畢業後被分配到我校來工作。另外,據說從別的學校派去留蘇⚒,畢業後來我校工作的教師還有幾位。
我校早期留蘇師生學成後大多數按時回國👨🍳,有的回了母校💆♂️,有的去了其他高校或國家重要建設單位,為祖國的科學、教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註🫡:早在1953年就被選送準備去蘇聯留學的我校徐傳寧教師,卻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86年才實現了去門捷列夫化工學院進修的夙願。此行同去的還有我校教師於遵宏👩👩👦👦、周潤培、梁世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