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仍處在一個特殊時期🙉,文藝界是一支獨秀:“革命樣板戲”如火如荼;教育界是開始搞“三結合”(教育、科研、生產相結合),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影響和驅動下,我校的感光材料專業正式誕生。
那年代,全國各族人民人人都要看樣板戲(電影),而且要反復看,盡管翻來覆去只有八部片子,但其拷貝發行量巨大,所以中國僅有的幾家電影膠片廠的生產場面也是紅火之極,工人三班倒,產量連年翻番飆升。然而要適應如此發展的大好形勢,這些廠家也面臨著生產技術要更新,技術力量要加強的困窘。與此同時,毛主席一聲令下:“一切高等工業學校可以辦生產的實驗室和附屬工場,除了保證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外🧓🏼😸,都應當盡可能地進行生產”🕛,簡言之🗣🤚🏽,學校要辦工廠♞。當時的我校(上海化工學院)⛎,恰好對此生產領域有極好的“三結合”條件,因為早在1958年我校就成立了菁染料研究室,進行過彩色電影正、負片🧑🏿🦰、軍用紅外膠片、航空拍攝膠片等用的增感染料🧑🏼🦰、成色劑和顯影加工技術的研究工作𓀔,並取得了許多成果,如“用過增感法提高國產軍用紅外膠片的感光度”項目曾在1964年上海市“四新”(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技術交流展覽會上獲得獎勵。而且我校與上海感光膠片廠等也有密切合作,利用原有的實驗室設備🎁,自行設計🐔、施工🤲、安裝了一臺膠片生產裝置——小型塗布機,可以進行彩色電影膠片的教學實驗和試生產等。為了適應需要🟣,經上級部門批準,我校於1971年將菁染料研究室改建成感光材料研究室,並正式建立起國內第一個感光材料高等教育專業。盡管當時還處在“文革”時期🤾♂️,沒有正常的教學任務🚣🏻,但為工廠的技術人員👱♂️、工人培訓的任務非常多,如1973年4月到1974年8月🤸🏼♂️,該專業就承擔了第二膠片廠150名工人的培訓任務(題圖即為該廠贈送,至今保存在沐鸣平台)💮。也在這個時期,該專業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直到文革結束,那時的感光材料教研組教職員工已有三四十人之多,實力之強👻,科研任務之多🔳,為後來改革開放後大規模招生培養我國感光化學、感光材料專業的大學生奠定了基礎。
為了搞好“三結合”,發展我國感光材料研究、生產事業😬,經上級批準💪🏿,我校大約在1975年還投入上百萬元資金🔰、擴建興建了國產彩色膠片一次擠壓塗布攻關基地(現已拆除,舊址位於實驗14樓處)⏪。但據說後來該基地沒有很好發揮作用,到1981年基地的數十名工人全安排去了上海感光膠片廠👨🏭,可見當時的決心之大⚈。也許正是“三結合”之緣故,隨著以後上海感光膠片廠的停產、倒閉或其他各種原因🔪,我校興辦了20多年的感光材料專業就此於1994年停止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