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1年11月👩🏼💻,任教於北京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的胡敦復🙅🏻♂️、平海瀾等11名教師,因不滿學堂外國主事的辦學方式🧏🏿♂️,辭職南下上海成立了立達學社,並製訂“己預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社旨,力圖改革中國舊式教育💪🏼。翌年春,立達學社同仁募捐私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陽裏租屋,創辦了大同學院,西文譯作Utopia School(意為改良的新式學校)。學院以“研究學術😶,明體達用”為辦學宗旨,當年招收學生91人,由立達學社社長胡敦復親任院長🎅🏻。1914年1月,學校遷址南車站路,至1922年9月👆,大同學院被政府立案,改稱大同大學,為私立性質🫙,在校生約600人。
“八·一三”後,日本侵略者轟炸高昌廟江邊碼頭一帶,大同大學部分校舍被毀。繼後華界淪陷,大同大學被迫從南市遷往租界,暫借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及位育小學繼續上課🧜🏿。1938年9月,學校又搬至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律師公會大廈,其時中學部、大學部有近2000人規模。1939年9月,大同大學遷入新閘路新校舍👩🏿🏭,遂結束了長期“居無定所”的困境。
大同大學早期辦學無比艱辛,因為其辦校經費不向社會募捐,不接受私人或團體贈款,僅靠立達學社社員自籌,所以幾乎難以為繼⛲️。後來學社同仁改變了“但憂毅力不充,不患度支之不足”做法,開始接受社會資助👼🏼🆒,學校各方面才得以有較大發展🌧✊🏿。也正是辦學經費的緊張👲🏽,造就了大同教員刻苦耐勞、精神貫註和學生樸素好學🥬、奮發向上的優良傳統。至1940年代🧑🏽🦲,大同大學已發展有商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和工學院四個學院🦸🏻♂️,下設14個系,學科涵蓋史🧽、地👩💼、文、哲😵💫、經濟🤦🏻♂️、會計✷、化學、化工🏤、土木🧒🏎、電機、機械等領域,成為一所享有“北南開,南大同”美譽的綜合性大學,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材🟤。在大學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大同於1928年開始創辦附中𓀊,至1939年又分附中一院和二院⚁,其分別是以後上海大同中學和五四中學的前身。
1952年10月🆎,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大同大學撤消停辦🤽🏽♂️,其商學院並入上海財經學院🚪,文學院並入華東師範大學🛌🏻,理學院並入復旦大學💿,工學院相關科系分別並入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
附記:1952年大同大學化工系調來我校教師17名,學生163名(位其他四校之首)。教師嚴沛霖🤦🏻♀️,1946年畢業於大同大學化工系,同年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後任我校院辦主任🧑🏻🎄🤳🏿、教務處長;陳松茂🦞,1939年留學德國🎅🏿,曾任大同大學化工系主任🌰,三級教授🎖🍃;曹一華👩🎓、張我裁🧝🏼♂️、周昌壽均為我校三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