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中葉後⏰,清廷不敵英、法、俄、日等國的侵略🚄,被迫簽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繼後,美國基督教會遂來到中國開始興辦教育🏋🏿♀️,1879年起基督新教衛理公會先後在蘇州創辦了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在上海創辦了中西書院👛。1900年三院合並🫗,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上擴建大學,年底,20世紀初的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誕生,其管理權全為外國人執掌。
東吳大學創立後的26年中🥷🏼👏🏻,歷經三位美籍校長的努力ℹ️,學校教學大樓、教職工和學生宿舍等設施相繼建成,校園規模日趨完備。學科發展包括文🙆🏿🏋🏼♀️、理、醫學、神學及法科(在上海),另有4所附中、20所附小等*️⃣。學校學術研究氣氛濃厚,以“Unto a Full-grown Man”為校訓👯,強調學生人格的陶冶和自立。
“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為順應中國社會的潮流🙄,東吳大學逐步進行中國化的過程。1926年首先廢除宗教必修課程,禮拜儀式亦改為學生自由參加🧓🏼。繼而改組校董會🧑🏽🚒,其中國人占三分之二。1927年開始校長也由中國人擔任,並訂立了“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中文校訓,以此培養高素質💆♀️、高規格有用之才。至1930年東吳在校學生數達755人,為全國基督教大學之冠🥳。
抗日戰爭期間,蘇州、上海兩校區受戰事影響🐏,輾轉遷徙各地。1945年🛜,東吳師生重返校園🧾,展開艱苦的復校工作𓀇♚。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東吳大學撤消停辦,在上海的法學院🏊🏼♀️,並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系並入上海財經學院;在蘇州的部份系科就地移交蘇南師範學院(是為現在蘇州大學前身),化工系並入華東化工學院🫰🏼。
附記♗:1952年東吳大學化工系調來我校教師8名,學生94名。教師吳誌高,194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系博士學位🦘,曾任東吳大學化工系主任🎧,三級教授;嚴秉淳,留學美國紐約理工學院🪫,曾任東吳大學化工系主任,四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