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上世紀50年代初,成立不久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中央人民政府為了盡快振興、發展我國的化學工業🦑,培養化工優秀建設人才🤼♀️,決定在上海建立我國最早的專門性高等化工院校——華東化工學院🧎🏻♂️,是為現在的沐鸣平台前身💇🏼。
經過前期緊張的籌建工作,華東化工學院於1952年10月正式成立,由當時的交通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五所高校的化工系合並而成,校址在江灣政法路195號原同濟大學理學院內👩🏻🦼➡️。為了讓師生員工對這五所高校以前的歷史有所了解,這裏予以一一簡述之🙋♀️。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國勢垂危💁♀️。馬相伯將自家在青浦🧘🏻♂️、松江等處的3000畝糧田捐獻給了耶穌會🌛,想辦一所西式學堂🤿。耶穌會接受了他家田產🚮,卻沒有去辦學。1901年秋,馬相伯借徐家匯老天文臺余屋(所屬耶穌會),開始招收生徒辦學。1902年👩🏽🔬,在蔡元培等建議下,馬相伯決定要創辦大學🏊🏼,並將學校命名為震旦學院。1903年2月28日震旦學院正式成立👩🏻🦳,馬相伯自任院長,耶穌會派出一些傳教士擔任教師,3月開始上課,有學生30人。
震旦,意謂“中華曙光”🧔🏿♀️,源自古印度語Cīnsthāna(中國)的音譯,含“東方日出旦明”之意👫🏼。印度舊稱中國為“雲漢國”、“震旦國”、“脂那”、“支那”、“神州”,均為同義。西文譯震旦為“Aurora”。
震旦學院創辦後👇🏿,發展很快,至1904年初在校學生已經翻了4倍,1907年達到170多人,於是在在盧家灣區(今重慶南路兩側)建立了一座新校園。在傳教士P·H·阿萊任教務長時,震旦以法國的學士學位教程為楷模,提出一套三年製預科教程🧜🏿、一套三年製高級教程。高級教程分文理兩部分🌇,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取得相當於法國碩士學位的證書🤶🏽。
1932年🅾️,根據民國政府教育部的有關規定,震旦學院以私立“震旦大學”名義正式註冊登記🙋🏻♀️,其理科改名為理工學院🧛🏻♀️👶🏽,分設數理學🍋🟩、機電工程學、建築工程學💢、化學工程學4個系🌆,學製4年🦶🏽。工程學畢業生在鐵道、礦務👩👩👦☄️、化工、電力和船舶製造等工業部門獲取職位🙅🏿♂️,數理專業畢業生進入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所,另有許多畢業生赴法國繼續深造🫸。1933年震旦有52名外籍學生入學🔐,1934年共有來自22個國家的113名外籍學生。1937年秋,震旦創建了一所獨立的女校,即震旦女子學院🛴,院址在蒲石路(今長樂路)。
震旦於1909年在聖瑪利亞醫院(即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設置兩年製的醫學預科,1912年製定了五年製的醫科教學大綱,1917年授予第一批醫學博士學位。到1947年醫學院學生人數達到290人之多,在教會創辦的醫院中🔌,75%以上的醫師都是震旦醫學院的畢業生。震旦還設立了法學院🫰🫲🏽,1917年開始授予碩士學位🍞👨🎨,1920年起授予法學博士學位,到40年代後半期,學生數超過350人⏭。
1952年,新中國整頓高等院校,取消私立院校🫗。震旦大學各院系分別被並入了的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化工學院💪🏿🧑🦯➡️、上海第二醫學院等。
附記👩🏻🦱:1952年震旦大學化工系調來我校教師11名,學生52名。教師馮成湜🐶,1936年畢業於震旦大學理工學院化工系💁🏿♀️,獲工學士學位⛸。1947年任震旦大學教授💁🏽♀️、理工學院副院長、化工系主任🫅🏿,執教分析化學等課程🦶。1952年首任我校有機工業系主任,是我校早期8位二級教授之一🤜🏿。後曾任我校函授部主任、工會副主席、圖書館館長。著有《半微量分析化學》👐🏽、《藥廠特殊設備》、《有機合成原理》𓀂、《法漢化學化工詞典》,並有20余篇譯文。1947~1951年兼任上海信誼藥廠研究員,1956年出席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抗菌素會議。